印光大師文鈔(增廣正編1-4卷)836德國投資移民 印光大師文鈔(增廣正編1-4卷)836 印光大師文鈔(增廣正編1-4卷)836江母郭太夫人西歸事略發隱孔子曰.性相近也.習相遠也。

又曰.惟上智與下愚不移。

夫以孟子之賢.猶隨俗隨教而移。

而上智下愚.其人甚少。

則芸芸生民.習於善則善.習於惡則惡。

其不被善惡之所移者.殆百千萬億分中之一二耳。

味農江居士.端莊謙遜.有古人風。

其修持誠懇嚴密.唯期實益。

凡談玄說妙.好高務勝之習氣.概無有焉。

(光)雖欽其天性淳篤.億其家庭鈞陶.必有大過人處。

及見太夫人西歸事略.知居士之資于母者獨厚。

是知世有賢母.方有賢人。

古昔聖母.從事胎教.蓋鈞陶于稟質之初.而必期其習與性成也。

世以太太稱女人者.蓋以太姜太任太姒三聖女.各能相夫教子.以開八百年之王業者.用稱其人焉。

(光)常謂治國平天下之權.女人家操得一大半。

又嘗謂教女為齊家治國之本者.蓋指克盡婦道.相夫教子而言也。

無如今之女流.多皆不守本分。

妄欲攬政權.做大事.不知從家庭培植。

五所謂聚萬國九州之鐵.也鑄不成此一箇大錯。

以故世道人心.愈趨愈下。

天災人禍.頻頻見告。

雖屬眾生同分惡業所感.實由家庭失教所致。

以故有天姿者.習為狂妄。

無天姿者.狎于頑民。

使各得賢母以鈞陶之.則人人皆可為善士。

窮則獨善.達則兼善。

夫何至上無道揆.下無法守.弊竇百出.民不聊生乎哉。

懿哉江母.初以孝翁姑.嚴教育.誦經念佛.以化其子。

而味農居士.又特擴充母訓.精研佛學。

能以淨土利益.預為勸諭。

殆至臨終.多方助念。

俾得承彿慈力.往生西方。

可謂篤于事親.了無遺憾。

然猶不以為足.又欲世之孝子慈孫.咸以此道成就其親。

親在則婉為勸諭.令其諸惡莫作.眾善奉行.信願念佛.求生西方。

親沒則竭誠盡敬.一心念佛.以祈蓮品高升.無生速證而後巳。

此西歸事略之隱義也.故特為發明云。

陳了常優婆夷往生事跡兼佛性發隱一切眾生.皆有佛性。

而佛與眾生.心行受用絕不相同者.何也。

以佛則背塵合覺.眾生則背覺舍塵。

佛性雖同.而迷悟迥異。

故致苦樂升沈.天淵懸殊也。

若能詳察三因佛性之義.則無疑不破.無人不欲修習矣。

三因者.正因了因緣因也。

正因佛性.即吾人即心本具之妙性.諸佛所證真常之法身。

此則在凡不減.在聖不增。

處生死而不染.居涅槃而不淨。

眾生徹底迷背.諸佛究竟圓證。

迷雖雖異.性常平等。

二了因佛性.此即正因佛性所發生之正智。

以或由知識.或由經教.得聞正因佛性之義.而得了悟。

知由一念無明.障蔽心源。

不知六塵境界.當體本空.認為實有.以致起貪瞋癡.造殺盜淫。

由惑造業.因業受苦。

反令正因佛性.為起惑造業受苦之本。

從茲了悟.遂欲反妄歸真.冀復本性也。

三緣因佛性.緣即助緣。

既得了悟.即須修習種種善法.以期消除惑業.增長福慧.必令所悟本具之理.究竟親證而後已。

講以喻明。

正因佛性.如礦中金.如木中火.如鏡中光.如穀中芽。

雖復本具.若不了知.及加烹煉鑽研磨礱種植雨澤等緣。

則金火光芽.永無發生之日。

是知雖有正因.若無緣了.不能得其受用。

此所以佛視一切眾生皆是佛.而即欲度脫。

眾生由不了悟.不肯修習善法.以致長劫輪迴生死.莫之能出。

如來于是廣設方便.隨機啟迪。

冀其返妄歸真.背塵合覺。

法門雖多.戒定慧三.攝無不盡。

故楞嚴經云.攝心為戒.因戒生定.因定發慧.是則名為三無漏學。

而三者之中.唯戒最要。

以能持戒.則諸惡莫作.眾善奉行。

其行與佛近.其心必不至與佛相遠也。

故如來于梵網經.為眾生保證云.我是已成佛.汝是未成佛。

若能如是信.戒品已具足。

又云.眾生受佛戒.即入諸佛位。

位同大覺已.真是諸佛子。

是持戒一法.乃超凡入聖.了生脫死之第一要道也。

使眾生不具佛性.縱令修習種種善法.亦無成佛之理。

如石不具金.冰不具火.磚不具光.砂不具芽。

縱令烹煉鑽研磨礱種植雨澤等緣.一一經于累劫.亦無金火光芽等發生之事。

若知此義.孰肯以性具之菩提涅槃.妄作煩惱生死。

獨讓諸佛.及三乘聖人.受其真常之樂.自己甘受其幻妄之苦也哉。

然約通塗教道.在凡夫地.欲了生死.大非易事。

若約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之特別法門.則即于現生.悉得了脫。

果具真信切願.萬中決不漏一。

末世眾生.唯此一法.堪為恃怙。

以故法運愈晚.此法愈當機.善知識提倡愈切。

而真實修持.得遂往生之證驗.時或見之。

優婆夷了常者.安徽無為縣陳錫周了圓居士之繼配夫人也。

姓胡氏.賦性慈善.篤信佛法。

錫周初不知佛法.長子天壽.頗聰明.十四歲殤。

意謂我居心行事.無大過愆.何得有此。

遂于因果報應.生死輪迴之事.概謂為無。

夫人知其執不可破.輒密默修持.不令彼知。

未久.夫人有娠.將臨產期.忽得大病。

二十九日.不能言語飲食轉側。

體熱如火.身瘦如柴。

名醫束手.絕無生望。

一夕.夢老母持一把長幹蓮華.云汝以宿業.得此惡病。

幸有善根.是故我從南海.來安慰汝。

隨以蓮華.從頭至足拂之。

云拂去業障.好生嘉兒。

頓覺身心清涼.即驚醒起床.便成好人。

次日生子.龐厚豐滿.與健婦所生無異。

取名天民.今已十五歲矣。

錫周由是方知佛慈廣大.三世因果之理事.真實不虛。

從茲夫婦各吃素念佛.努力修持。

于救濟貧苦患難.齋僧修廟.施善書.捨棺材.悉隨己力為之。

錫周歸依光.法名了圓。

夫人函祈歸依.因名了常。

九年.夫妻兒女五人.同于北京法源寺.受苦薩戒。

去牛春.夫人欲來普陀見光.因失朝九華。

歸至滬.適奉直兵禍將作.遂未果來.每引以為憾。

光慰之曰.至心念佛.則日與彌陀聖眾相對越.何得以不見粥飯庸僧為憾乎。

以深受驚嚇.故身體瘦弱.久不復原。

錫周祈光開示.光令作退步想.作已死想.遂得大愈。

今春復病瘦弱.不思飲食。

于二月廿八日.正念佛間.見兩童子執長旛.上書西方接引四字。

謂錫周曰.此兆于我則幸.于君則不幸。

以己一歸西.內顧無人故。

然念佛之人.不貪生.不怕死。

因請僧四位.誦經禮懺念佛廿八日。

以祈壽未盡則速愈.壽已盡則速生西方耳。

從此身心適悅.了無病苦。

至四月初.復覺不適。

知歸期將至.一心念佛.以求速生。

初五.全家都為念佛。

又講師僧換班續念.晝夜佛聲不斷。

夫人但默隨之。

初六午前.令備浴具。

浴已.著新衣.往佛堂禮拜.供獻香華。

歸即移床向西側臥.唯專念佛.概不提及訣別等事。

至亥時.見佛來.欲起禮拜.因扶起令坐.作合掌低頭狀。

云尚有三千佛.念完即去。

全家.同僧俗三十餘人.俱大聲念.夫人遂高聲念佛而逝。

面帶笑容.室有異香。

全家俱不現悲哀相.又念佛二小時.方為安置。

次日午時入殮.頂尚溫媛.四肢柔軟.香氣猶存。

噫.夫人可謂宿有善根.現值善緣。

不現世間愛情.破壞正念。

唯仗多人佛聲.成就淨心。

故得感應道交.蒙佛接引。

離此苦域.登彼樂邦。

何幸如之。

臨終一關.最為要緊。

世有愚人.于父母眷屬臨終時.輒為悲痛哭泣.洗身換衣。

只圖世人好看.不計貽害亡人。

不念佛者.且置勿論。

即志切往生.臨終遇此眷屬.多皆破壞正念.仍留此界。

臨終助念.譬如怯夫上山.自力不足。

幸有前牽後推.左右扶掖之力.便可登峰造極。

臨終正念昭彰.被魔眷愛情搬動等破壞者.譬如勇士上山.自力充足。

而親友知識.各以己物.令其擔負。

擔負過多.力竭身疲.望崖而退。

此之得失.雖由他起.實屬自己往昔劫中.成全破壞人之善惡業力所致。

凡修淨業者.當成全人之正念.及預為眷屬.示其利害。

俾各知所重在神識得所.不在世情場面好看.庶可無虞矣。

茲因訃至.故發其佛性.及助念之隱義.并夫人事實之大略。

以期修淨業者.知所取法焉。

大慈悲室發隱大慈悲室者.王母朱夫人之臥室也。

王母朱夫人者.浙江山陰處士王君楚辰之德配.心三為二居士之生母也。

夫大慈悲.乃如來之室.夫人何得竊取此名。

如來于法華會上.令宏經之善男子善女人.入如來室.著如來衣.坐如來座。

隨釋之曰.如來室者.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。

如來衣者.柔和忍辱心是。

如來座者.一切法空是。

復頌曰.大慈悲為室.柔和忍辱衣.諸法空為座.處此為說法。

然既入此室.決無不著衣坐座之理。

夫人既以大慈悲名室.其三法宏經之實.為有與否。

曰.比義當以六即論之。

若論究竟圓證.則唯佛一人。

若論理即.則一切眾生.無不即心本具。

夫人殆由名字而起觀行.以期證入相似分證者。

請略陳之。

夫人年二十六.方歸王君。

王君家頗富.篤信佛法.性好施捨。

獨力建一廟兩進.以奉觀世音及天醫神。

蓋欲大士尋聲救苦.天醫冥消眾病也。

又且施茶施藥施燈施衣.歲以為常。

放生惜字.各為立會以提倡之。

戚族待以舉火者十數家.族子弟之資以就學者甚眾.以故家道中落。

此雖王君所為.實為夫人陰相以成。

使夫人無大慈悲心.柔和忍辱心.及不知一切法空之實義.當早為掣肘阻止.否則拌命以爭.何至竟令家道零落.半生居貧守困乎。

又夫人于于歸後.即蔬食.永斷腥葷。

凡麻油香果等亦不食。

唯飲白水。

衣唯粗布.綾羅裘葛.脂粉簪釧.概悉屏除。

日則紡織縫紉.夜則禮.佛誦經.竟歲不出外戶。

沈默寡言.親戚過訪.寒溫之外.輒談因果報應等事理。

事舅姑以孝.相夫以德.教子有法。

世以太姜太任太姒以譽女人.稱為太太.固多慚德。

若夫人者.則無愧怍焉。

越十有五年.王君卒.心三為皆幼。

夫人上奉老姑.下撫幼子.備歷艱辛.若忘昔富者。

及子堪就學.則盡賣于歸衣飾.以備束脩。

為心三聘婦婁氏.未娶而喪明。

親族咸勸退婚.夫人絕不見聽。

卒娶之.且囑心三善視之.毋見惡焉。

夫人初則默誦心經.日有定數。

孀居後.則一心念佛.以期出此娑婆.生彼極樂耳。

宣統元年.年六十矣。

三月間.姑沒。

夫人親理喪葬.哀勞致疾。

四十餘日.形容枯瘦.而神氣極清。

臨終前二日.囑心三為備衣棺.曰.吾後日午後當逝矣。

因誡之曰.願汝等進德修業.勉為完人。

莊子云.哀莫大于心死。

汝能體此意.則吾心安矣。

夫人居常念佛皆默念。

屆時.極安舒。

心三間所見.曰.毋擾吾正念。

囑點燈籠于室門.遂安坐而逝。

沒後兩手柔軟如生時。

噫.平昔志願如彼.臨終安靜如此。

其往生西方.斷可必矣。

觀經以孝養父母.奉事師長.慈心不殺.修十善業。

及受持三歸.具足眾戒.不犯威儀。

與發菩提心.深信因果.讀誦大乘.勸進行者.為淨業正因。

此十一事.有其一種.以深信願.回向往生.皆得如願。

況夫人三十餘年.刻苦清修.永斷女習.恪守閨範。

二十年來.一心念佛。

深厭五濁.冀生蓮邦。

臨終子問.尚恐見擾。

則不生淨土.將何生乎。

設使夫人不知一切法空.無柔和忍辱心.及大慈悲心。

則于于歸之初.當日事妝飾.唯美食美衣是務。

豈肯食蔬菜衣布.甘受淡薄.如深山之老頭陀乎。

若夫施捨落家.行之不悔.猶不為難。

聘婦喪明.眾勸退婚.堅持不聽.更加憐愍。

是皆大慈悲柔和忍辱之發現處。

人皆以為難.而夫人了不為難者.以知一切法空故。

否則人我等相.橫于胸中。

決不能視人猶己.睹富貴如浮雲.安貧守困.以法為樂也。

及末後預知時至.子問所見.尚以無擾正念是誡。

令懸燈于大慈悲室之門.隨即坐逝。

其心中固已將母子恩愛.及世間名譽.擺脫淨盡。

然此實屬頂門一鍼.除非頑皮.當即知痛。

而雙手柔軟.用表提攜貧病之德.以作慈悲忍辱之證。

噫.若夫人者.可謂兩間之完人矣。

當今之世.宜家之教.弛而不張。

不有發大慈悲心.以身為法者以鎮之.則將伊于胡底。

古云.以言教者訟.以身教者從。

夫人之于儒于佛.俱堪為法。

殆乘願而特為閨壼母儀.女流師範者乎。

余賦性剛直.學識膚淺.以故活埋海島.期其藏拙免愆。

而心三居士.謬以知識見視.致書請教。

因不避忌諱.痛下鍼錐。

億其必定絕交.豈知反為佩服。

知其家庭.必有善教。

乃以其母之懿德貞心.未能表彰為憾。

遂詳晝其心行修持.祈余敘述.故為發其隱義。

以期世之為父母及婦女者.知所取法。

各各善教其女.以期異日相夫教子。

便有天姿者.皆為善身覺世之賢士。

無天姿者.亦為循規蹈矩之良民。

則庶幾乎天下太平.人民安樂矣。

曷勝禱祝。



參考資料: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712010796147 德國投資移民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fugen45991 的頭像
    fugen45991

    知識收藏區

    fugen4599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