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庸證釋心法入門(三-三)德國投資移民 學庸證釋心法入門(三-三) 學庸證釋心法入門(三-三)十八、學行之重書中言學問力行,即述「道問學,致廣大,溫故知新」之義,學行無窮,所造必大,蓋:1、人易溺情玩物,易喪其德,力學苦行,則易明於道,中智之士,未有不由學行而能立德者也,故學行非僅為知見、事功言,將以為成德之階,赴道之徑,人而不學,將何求其階徑乎,故儒者必以尚學為重也。
2、凡人平居,不易堅持其心,而物欲乘虛而入;不易堅其志,而情感則破其屏障以動。
雖心不為惡,而心境移之;念不涉邪,而欲自鼓之。
此少壯之年所易同犯者,而庸昏更無論矣。
茍有學行以拘束之,禮樂以節制之,日事於書冊之中,習於吟詠之雅,研究之勞,心不使之閒,情不許之逸;則中有所屬,志有所存,耳目專注於此,則怠乎於彼;思念繫其一,則忽視其他;則放心自收,妄念自少。
故學問者即修道之第一步,而存養之始基也。
茍無學行將何止其心也。
推而言之,所謂致曲、擇善固執之道,即在此中。
而中和、至善、無息,不二之境,即由此始,豈非成道之所本與?十九、仁義禮三重人道之修必本仁義,仁為德之首,天性之初見,生之原始也,其體曰至善,其用曰仁,故仁善者道之所見於行,其他如禮、智、信、勇諸德皆同,因事物之應感而辨之名之也,總名之曰「德」,中庸之行,必以立德為基。
仁者為人生之本,故曰:仁者人也,人道上,仁之德以親親為大;義者適宜也,宜於己而及於眾,其德以尊賢為大。
親親以盡其仁,則無不親;尊賢以行其義,則無不服。
惟其親親,必有其倫常之序,以定其厚或薄;惟其尊賢,必有其先後之分,以勸其事功,而「禮」生焉。
禮者、定序明分,使有所遵循而歸於一也。
故禮繼仁義而為人道之本,明乎仁義之德,禮制之用,則為政之本立矣,故王天下以「仁義禮」皆重而皆行,百政可俱舉矣。
故曰︰「王天下有三重,其寡過矣!
」「仁」者天性,天性之德所自始者為仁,而盡性返本報恩,維護天生之仁,順其天性而推之、教育之,即「親親之行」也。
孝悌之道,始於父母,及於兄弟,推於九族,皆屬於親親,仁之德也;義者宜於一切,生於仁而辨其用也,以其所宜,推人之宜,及物之宜;適乎人情,而中於道;合乎時宜,而不悖於仁(執其兩端,用其中,合理合情),故謂之義。
(詳參第八章第一節)道德之失,而禮尚焉,聖人以禮教民,俾復其中和之德,以明性道,非徒為繁文縟節也。
禮者有親親倫常之序與尊賢之先後之分,秩序定,而後各得其所。
故父子夫婦五倫,人秩之最大者,故為禮之首者;孝悌之德,明倫之行,故禮自孝始,以禮本於敬,敬本於愛,愛親敬長,孝之終始。
祭祀莫先於宗廟,此禮之敬尊也,外致其敬,內其致誠,誠敬之至,德之成也。
人成其德,國有其秩,上下安而民志定,天下治矣,故禮教之效,為治之道,聖人之所重者。
「《中庸》九經」與《大學》中之修齊治平同,古之聖人自堯舜起已君臨天下,故言及治平。
二十、道功《易經說卦傳》︰「窮理盡性以至於命」,為「至命之學」,即第《中庸》三章中︰不二、不息之功,純乎道功,有至德方可凝至道(由立德、小德、大德、至德),其功在《大學》有「止定靜安慮得」;《中庸》有「形著明動變化」之序。
故中和、至善、至誠,無息、不二之境,亦皆自學行開始,有志者共勉之。
(詳參第三章結論) 僅按中庸經文次序,略說二十項,參悟心通,法由心生、如日處虛空、無不明矣。
【本文摘錄自拙著《中庸證釋 新解》一書】詳參 部落格: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fz10110/
參考資料: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710062306689 德國投資移民
留言列表